诸葛亮七擒七纵的目的是什么?
从一开始诸葛亮要想确保南蛮之地的长治久安,就必须考虑自己率军北上之后的局面如何稳定。而通过绝对的军事力量,不断的在孟获面前宣泄暴力美学,从而让其明白汉军的胜利绝不仅仅是一次两次的偶然事件,这样才能堵住孟获心中再度反叛的道路。当然,更为重要的是,按照诸葛亮的事后安排,以孟获为首的当地“权威人士”将被纳入蜀汉的官僚体系范畴之内,享有朝廷颁发的诸多福利。两相比较之下,孟获选择归降蜀汉难道不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吗。
那么,当诸葛亮通过攻心战策略降服孟获以后,蜀汉的后方从此就永无战事了吗?其实并不是这样的。事实上,就在诸葛亮班师返回成都的路上,南方还曾发生了一些小规模叛乱,只不过相较于先前,此时蜀汉所能掌控的资源获得了极大的提升。原来,南蛮各处距离遥远、道路阻隔,并非一块整体,孟获亦不可能赢得整个南方民众的威望。而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以后,“出其金、银、丹、漆、耕牛、战马以给军国之用”,以南中当地的资源、民力补充蜀汉军备和兵源,加强了北伐中原的资本。
从此,在蜀汉大局不发生剧烈变化的前提下,南中地区凭借当地豪强的安抚和统治,成为蜀汉政权北伐的力量来源之一和战略大后方。虽然此后数十年间,整个南方仍然会出现许多零星反叛事件,但对蜀汉的全局战略基本无伤大雅。
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目的是什么?
《出师表》目的是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,广开言路,严明赏罚,亲贤臣,远小人,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,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。
《出师表》出自于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卷三十五,是三国时期(227年)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、夺取长安(今汉长安城遗址)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。
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,兼用记叙和抒情。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。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,忠贞不二的思想。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,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,多以四字句行文。
上半部分,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,阐述开张圣听、内外同法、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,希望后主励精图治,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;下半部分,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,缅怀先帝“三顾茅庐”的知遇之恩,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。
关于我们| 客服中心| 广告服务| 建站服务| 联系我们
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